您的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教师名录正文内容

教师名录

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学科——生物学

 

生物学学科于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被遴选为省级博士立项单位建设学科。现依托资源植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植物学”中央与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取得显著的成绩。本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在环境植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分子细胞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和植物遗传与育种等方向形成一定的特色。

1、环境植物学:本方向在植物对逆境适应机制、植物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排根研究、氮形态对局部根区节水效应调节作用与机理方面形成特色。形成排根是植物适应低磷土壤的重要机制之一。开展了不同磷源对排根形成以及柠檬酸分泌的调控机制研究;运用分子标记对山核桃、大别山山核桃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山核桃选优、品种改良及遗传育种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2、无脊椎动物学:本方向针对淮北地区的特点,研究了煤矿塌陷水域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开展了无脊椎动物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半翅目、直翅目昆虫及刺触螨科动物的系统分类与进化,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本方向旨在探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分子系统进化及保护,开展生物饵料(如枝角类)休眠卵形成与萌发的生态机制及应用研究。

3、分子细胞生物学:本方向在器官分化的细胞及分子机理、细胞衰老凋亡、细胞逆境生理学及分子机理等研究领域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研究离体条件下半夏试管块茎和皖贝母试管鳞茎等变态器官的培育;探讨在高温胁迫下半夏倒苗前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在叶片净光合速率、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等生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利用SSH技术获得310个和高温逆境胁迫相关的克隆,其EST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与热激蛋白HSP同源性很高。

4、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针对淮北地域的特点,本方向以重要的作物、动物和微生物为材料,在基因克隆、基因功能分析及基因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一系列颇具特色基因克隆方法。开展了源于野生植物的具有广谱抗病的基因研究,证明它是植物抗病信号传导上游的重要基因之一,烟草和小麦中过表达显著提高其抗病性。

5、植物发育生物学:本方向在植物器官分化与衰老机制、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发育调控及植物工程与种质改良等研究上有一定优势。利用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研究离体条件下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发生、组织分化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通过研究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大豆、拟南芥和烟草衰老进程的影响。以淮北地区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植物生理响应的信号转导、抗逆调控机理为基础,重点研究逆境生态环境下植物器官的发育调控及其对逆境的适应机制。用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手段,发现营养元素缺乏、缺氧等环境因子所引起的多种激素协同变化及自我调节机制。

6、植物遗传与育种:由于皖北地区是我省小麦主产区,本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小麦遗传育种理论研究、作物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细胞遗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开展了小麦二系混合品种利用价值的有关理论与应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株型结构、小麦定位选种技术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针对淮北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杂交技术进行遗传性状重组,选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如煤生0308)。通过小麦抗病性及品质性状的相关分子标记,开展小麦抗病基因和优质基因的聚合研究。

分享到: